肃宁新媒体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热点新闻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综艺娱乐、国际资讯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12-25 16:25:02
1949年初,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,解放战争的结局已经基本明朗,无数革命同仁都非常高兴,盼望着享受革命胜利果实的那一刻。
但是,就在这个时候,香港《文汇报》总编兼中共地下党员唐纳,却突然向同仁们提出辞呈,想要去海外发展。
大家都很惊讶,唐纳早在少年时就加入了共青团,全面抗战爆发前就已经是共产党员了,后来担任报社总编时,也是倾向于革命,如今革命胜利在即,为什么要突然离开祖国呢?
《文汇报》总经理徐铸成不解,挽留唐纳,唐纳苦笑着说:“诸君皆能回去,唯有我不可,一旦回去,只怕性命不保。”
徐铸成明白唐纳说的是什么意思,但还是认为他这是小题大做,就劝他说:“事情早已过去,何必如此?”
但是,唐纳去意已决,很快就去了美国。
30多年后,徐铸成回忆往事时,感叹自己当年是多么幼稚,夸赞唐纳料事如神,如果唐纳当年真的留下,只怕不得善终!
那么,唐纳为什么坚持要走呢?他在怕什么?
唐纳生于1914年,原名马继宗,后改名马季良,出身于江苏苏州一家名门望族,自幼饱读诗书,一表人才。
优秀的人总是互相吸引的,在学生时代,唐纳就结识了不少后来著名的学者,比如叶圣陶、顾颉刚等人,那时的他充满了爱国激情,秘密加入了共青团,后来还与潘汉年结拜,成为一名地下党员。
为了便于活动,他以“唐纳”为笔名撰写影评,活跃于影视界和新闻界,成为上海赫赫有名的影评人、编剧兼演员,再加上他英俊潇洒,谈吐不凡,很快就在上流社会脱颖而出,堪称“海上闻人”。
在上海,唐纳认识了一个女人,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。
1935年,青年女演员蓝苹公演易卜生的名剧《娜拉》,唐纳作为影评人,给予了高度评价,称赞蓝苹是“一颗耀眼的新星”,蓝苹顿时身价倍增。
两人郎才女貌,又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,因此很快就走到了一起,于1936年4月26日举行了一场婚礼,在当时的上海轰动一时。
(图:左三为唐纳,右三为蓝苹,中间是婚礼主持人沈钧儒)
可惜,蓝苹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,结婚后两人经常吵架,唐纳甚至两次因为蓝苹出走而自杀,最后两人于1937年离了婚。
不久后,蓝苹前往延安,改名为江青,成为毛主席的夫人,唐纳则投身抗日,成为《大公报》的战地记者,曾写下备受好评的抗日话剧《中国万岁》。
抗日战争后期,唐纳担任《时事新报》总编,因为倾向于革命,经常发表左翼言论,被老板孔祥熙辞退了,又被《文汇报》聘为总编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《文汇报》被国民党查封,唐纳逃往香港,在香港继续开办《文汇报》。
1949年初,三大战役相继结束,革命胜利在望,徐铸成等人都在期盼着回归内地,但唐纳却闷闷不乐,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。
那么,唐纳为什么不敢回内地呢?他后来曾给好友郑君里写了一封信,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不能回去的无奈,说:“没人比我更爱阿苹,我曾为她两度自杀,也正因如此,没人比我更了解她,她心狠,对谁都能下手……”
这就是唐纳不敢回去的原因,因为他对蓝苹(江青)太了解了,这个女人一旦掌了权,就会对过去跟她有关系的人进行报复。
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,唐纳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,到了“特殊时期”,过去跟唐纳和蓝苹关系不错的诸多好友,比如赵丹、郑君里等人,都遭到了迫害。
而唐纳的先见之明,让他保住了性命,后来在法国与陈润琼结了婚,两人非常恩爱,生活很幸福。
在70年代,一位美国记者得知唐纳的身份后,出重金邀请他一起写一本江青的传记,但被唐纳拒绝了。
直到1978年,唐纳才再次回到祖国,还得到了叶剑英的亲自接见。
1988年8月23日,唐纳在巴黎病逝,享年74岁。
(参考资料:《江青传》《文汇报》《羊城晚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