肃宁新媒体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热点新闻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综艺娱乐、国际资讯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3-03-16 12:49:53
在阅读此文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,感谢您的支持。
2001年,百岁老人张学良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,就在张学良临终前,他吐露了一个秘密,而这个秘密是蒋介石曾经让他永远保密的,因为这是蒋介石的丑事。那么,蒋介石让张学良保密的这件丑事是什么呢?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又有什么恩恩怨怨呢?这还要从张学良的经历讲起。
张学良的父亲就是著名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。民国时期军阀混战,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军阀,但其中实力最强,也最有名的,便是直系、奉系、皖系三大军阀。“奉系”这个名字来源于这个军阀的统治中心奉天,也就是现在的沈阳,而张作霖就是奉系军阀的代表。
张学良正是张作霖的长子,作为长子的他从小就被作为派系继承人来培养。张作霖将他送入军校,对他严格要求,后来又让他进入自己的部队担任指挥官。而张学良也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天赋,在此后几次战役中多次以少胜多,打出了不错的战果。
虽然其中有得到奉系老将辅佐的原因,但张学良显然也是功不可没的。毕竟如果张学良只会纸上谈兵的话,那再好的帮手也帮不了他,可见他确实是有才能的。
但与此同时,张学良也染上了不少坏毛病。虽然张作霖对他很严格,但家里的其他人都对张学良相当纵容。加上他作为长子的地位,让许多人都知道他必然是奉系未来的领袖,因此竭力逢迎奉承他,许多小人也围绕在他的身边,变着法的给他找乐子,以此作为自己的晋身之阶。张学良毕竟是少年心性,没能承受住这个方面的诱惑,染上了大烟瘾和赌瘾,还爱去妓院,花钱如流水。
就在这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中,张学良迎来了第一次严峻的考验。1928年6月,张作霖在北伐军的打击下不得不放弃北平、天津等重镇,退往关外。长期以来扶持奉系的日本人感觉张作霖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,再加上张作霖此前就不满日本的控制,与日本发生过多次冲突。
因此日本方面决心除掉张作霖,换上一个亲日的派系领袖。于是就在张作霖退往关外的途中,日本策划了“皇姑屯事件”,炸死了张作霖。奉系顿时群龙无首,日军则趁机渗透,要求奉系立他们想要的人作为新领袖。
张学良虽说此前染了一身毛病,但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没有掉链子,守住了底线,拒绝完全倒向日本。他一方面团结父亲此前的旧部,将奉系主力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,另一方面与日本虚与委蛇,通过给予日本人部分利益的方式拖延时间,以此来让日本人放心,不至于采取下一步行动。就在日本人以为张学良会乖乖臣服于他们的时候,张学良已经暗中与南京国民政府方面达成了协议。
张学良也很清楚,军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奉系再强,也不可能与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的蒋介石对抗。夹在日本和蒋介石之间的奉系必然要作出一个选择,张学良自然不可能倒向日本,于是他选择与蒋介石合作,通过向蒋介石效忠的方式换取南京方面的支持,以此来对抗日本的威胁。
1928年12月,在控制了奉系主要力量并清除了少数反对派后,张学良突然宣布“东北易帜”,投向了南京国民政府,中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。日本方面听闻后大惊失色,这才知道自己被张学良耍了,但他们不甘心就此退出东北,因此又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阴谋。
完成了东北易帜后的张学良春风得意,被国民政府授予了陆海空军副司令、东北边防司令长官的头衔,成为了真正的“东北王”。随后他决心做些可以名垂青史的事情,以此来显示自己并不比父亲差。
此前沙俄在东北建设了“中国东清铁路”,简称“中东路”,并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攫取了一系列铁路特权,将中东路变为了一条用于掠夺和侵略中国的铁路。苏联成立后,一方面宣布废除沙俄之前夺取的种种特权,但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沙俄在中东路的权益,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引起了张学良的强烈不满,他决心改变现状。
1929年5月27日,张学良开始收回苏联在中东路的诸多特权,并驱逐苏联在中东路的管理人员,史称“五二七事件”。苏联方面提出抗议,但张学良表示这是捍卫主权的正当行为,苏联开始向远东调兵,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起来。8月17日,中国国民政府对苏联宣战,苏军立即攻入东北,张学良下令全力抵抗,并开始动员义勇军。
东北军与苏军在边境展开激战,但东北军毕竟是地方军阀部队,只有少量精锐算是装备较为先进的。而苏军则是典型的工业化军队,拥有大量飞机、坦克和野战炮等现代化装备。东北军在苏军的猛烈火力打击之下不是对手,很快便开始节节败退。
10月,苏军先后攻陷扎赉诺尔、满洲里,11月,海拉尔陷落。东北军伤亡惨重,还损失了大量物资,而苏军则依然在向内地挺进。张学良无可奈何,只得与苏联谈判,最终恢复了此前苏联在中东路的一切特权。
中东路事件给张学良造成了沉重的打击,他本来对东北军颇为骄傲,却发现东北军在苏军面前不堪一击,这让他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怀疑,在对外方面更倾向于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中东路事件后,张学良消沉了一段时间,但国内局势并没有就此消停。此前蒋介石只是名义上统一了全国,实际上并不能服众。尤其是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等大军阀对蒋介石十分不满,觉得蒋介石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权益。而蒋介石想要建立的是一个集权政府,自然也不可能容许这些军阀继续存在下去。双方的矛盾最终不可调和,战争全面爆发,史称“中原大战”。
战争初期,蒋介石面临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三方围攻,而国民党内部的汪精卫实际上也站在反蒋立场上,蒋介石的局势十分不利,便想到了此前与他“结盟”的张学良,对张学良封官许愿,作出了种种承诺,希望张学良能尽快支援。
张学良此时手握重兵,又拥有着良好的地理形势,成为了蒋介石和反蒋联盟争相争取的对象。但他此前已经在中东路事件中被打没了心气,心灰意冷,而奉系内部对于究竟帮助谁也是态度不一,因此张学良迟迟没能作出决断,只是以养病为名南下到了葫芦岛,观望局势。而蒋介石虽说遭遇围攻,兵力在总体上不如反蒋联盟,但他得到了江浙财团的支持,部队的装备也是最为先进的,因此在不久后逐渐扭转了局势。
张学良就此作出判断,如果蒋介石拿下了济南这个战略要地,他就倒向蒋介石。果然,1930年8月,蒋介石军攻下济南,张学良随即开始部署出兵。9月18日,张学良发出“巧电”,表明了对蒋介石的拥护,随即挥师南下,迅速攻入了平津地区。反蒋联盟本来就陷入颓势,又遭到张学良的致命一击,顿时土崩瓦解,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胜利而告结束。
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声望达到了巅峰,他不但巩固了自己在东北的地位,甚至很多部下都进入了南京政府任职,在国民党中央都有了相当的影响力。但由于中原大战中张学良忙于善后和巩固自己在南京政府中的地位,因此忽略了对东北的防御。而大批东北军也长期驻扎在华北,没有及时回防,从而埋下了隐患。
1931年9月18日,正是一年前张学良入关的日子,日本策动了“九一八事变”,发起了对中国的侵略。日本自己炸毁了一段铁路,反而诬陷是中国军队干的,随即对东北军展开进攻。此事迅速报告到了张学良和蒋介石这里,随后的事情产生了争议。有人说是张学良下令不抵抗,从而导致日军迅速占领东北。有人说张学良想要抵抗,但蒋介石坚持要求张学良不抵抗,所以最后才没能抵抗。
但从之前张学良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,此时张学良的声望和影响力都处于巅峰,而且牢牢将东北军控制在手中。就算蒋介石真的给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,他也指挥不动张学良的部队,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张学良这里。此时张学良正在北京养病,他虽然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,但可惜的是他没能作出正确的判断。可能是想起了中东路事件的惨败,可能是觉得日军只是挑衅而已,可能是想要集合完东北军之后再和中央军一起发动反击,但最终张学良没有下令抵抗,而是命令部队撤出,与日军脱离接触。
据后来张学良回忆,他对这个决定无比后悔,但悔之晚矣。日本人并不仅仅是挑衅,而是想要占领整个东北,最终在不抵抗政策之下,广阔的东北不到半年就陷落了。张学良对此痛心疾首,决心雪耻,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他逐步靠着强大的毅力克服了此前的种种坏毛病,也戒掉了大烟。此后,他的思想逐渐转化为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。
但蒋介石却不愿这么做,就算他没有在九一八事变中下达不抵抗命令,但他对外的软弱妥协是真的。此后的一二八抗战中,蒋介石还是选择了退让。并且他对外妥协,对内却极为残酷,不断调集精锐对红军发起“围剿”。还试图“借刀杀人”,把东北军也调来打内战,此举让张学良极为不满,尤其是在东北军多次被红军击败之后。
1936年12月12日,张学良和蒋介石的矛盾最终爆发。张学良联合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起“兵谏“,软禁了蒋介石。但蒋介石被软禁后依然十分强硬,还让张学良去找他的公文包,说答案就在公文包里。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指示下找到了这个公文包,却发现公文包里竟然有自己当年给宋美龄写的情书。原来,张学良当年也曾经追求过宋美龄,虽然没能成功,但他和宋美龄的情谊还是在的,蒋介石让他去找这个公文包,就是提醒他不要忘记这层关系。而这件事情也成了蒋介石一件难以启齿的丑事。
果然,不久后宋美龄就发来了向张学良求情的电文,张学良原本就没有决心杀蒋介石,现在宋美龄都求情了,就更不愿意这么干了,蒋介石算是以这么一种特殊的方式保证了自己的生命安全。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,但张学良却因为轻信了蒋介石“既往不咎”的许诺,跟着蒋介石一起回了南京,结果刚下飞机就被软禁起来,此后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。蒋介石还让他对当年和宋美龄的事情保守秘密,因为这样的事传出去可能会对宋美龄的名声有不好的影响。
张学良就这么一直保守着秘密,但到了2001年他去世前,可能是因为觉得这件事如果再不说出来世界上就无人知晓了,他还是将此事说了出来。
张学良作为当年的实力派和一代风云人物,固然犯过许多错误。但他在关键的时刻作出了正确的决定,对全民族团结起来抵抗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,因此依然称得上是英雄人物。